武王爷皇甫浩博,这一次是铁了心要见箫璃一面。
大将军又如何看不出来?有心不想让他进门,可他毕竟是当今圣上的二皇子,大将军自认为,也没有必要与他公开闹得不开心。
不过这样也好,大将军寻思着,或许武王爷这一来,还可以让他省了不少的心力。
所谓以毒攻毒,比起大将军府上此时的那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或许武王爷出面之后,他就可以轻松多了。
于是此时,大将军对武王爷微笑着一抱拳,言道:“呵呵,武王爷言重了,既然王爷是前来探病的,又何来冒昧之说。请进,快请进!”
武王爷被大将军请入府院之后,心中依旧有着几丝疑虑,便忍不住开口问道:“本王见大将军的门口,停着一辆马车似是不俗,却不知府上是否还有其他尊贵的客人?”
大将军听了心头自是一动,随后,便见他剑眉微蹙,突然一声轻叹道:“若说起这位客人,和王爷比起来自然也不算什么。只不过,这种人即使是王爷亲自出面,怕是也要对他礼让三分。”
“哦?”武王爷一听这话,倒是更加好奇起来:“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客人,还有,他到府上又到底是所谓何事?”
大将军却是冲他摇了摇头,之后苦笑道:“至于这个,武王爷还是不要再多问了,一切等到武王爷到了大厅,自然能见分晓。”
竟然还有这种事情?只凭着大将军此时的这副神情,皇甫浩博便已经断定,今日到这里来的这个人,恐怕有点不简单。不过这样也好,皇甫浩博还真不是一个怕事儿的人。再者说了,如果今日他可以帮助大将军把眼前的麻烦给摆平了,也许自己在箫璃眼中的形象便会大有改观呢?
想到此处,皇甫浩博的脸上也不由浮现出一抹意气风发的笑容:“既然如此,大将军不妨前面带路。”管他这一次来的是人是鬼,皇甫浩博自信,绝对不会让他在本王的面前过上三招。
然而,当皇甫浩博随了大将军来到前院大厅,看到眼前的这一番景象之后,心头也不由暗暗吃了一惊。
只见此时,坐在宾客主位上的,竟然是一个身穿异国服饰的年轻貌美的男子。而这个人,武王爷刚好也认识,因为他竟然是来自高句丽国的那位使臣。
若说是别人,武王爷还真是不会将他放在心上。然而眼前的这个人——
而据皇甫浩博私下里了解到的情况,这个人虽说只是个使臣,可是他在高句丽国,却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狠角色。别看他表面之上一副柔弱无害的小白脸形象,可是在高句丽国,只要有人一提到大城君,那听到的人绝对会噤若寒蝉。
而他大城君的身份,便是高句丽当今南源大王的亲叔叔。而高句丽的南源大王,也不过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毛孩子而已,所以说白了,如今在他面前的这位异国男子,才是高句丽真正的狠角色,也就是主宰高句丽朝政的摄政大臣。
是以,他和那位苍京太郎不同。这位大城君此番前来,表面上是给皇上贺寿,实则却是为了要拉拢凌国皇上。为的就是日后可以在他夺权之日,为他撑一撑门面。
而同样的,如果皇上答应了他的要求的话,那么从此高句丽便会以附属国的形式,年年纳税进贡。否则的话,他自然会另辟蹊径,不过前面那附属国一说,便从此不做数。
虽说那高句丽对于凌国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国而已。然而做为一国帝君来说,能够多出一个附属的臣国,比起多一个天天和你捣乱的敌对国,自然要选择前者。
是以此时,皇甫浩博才真正明白了,大将军方才对他说的那一番话。看来,既便他是武王爷,这一会儿,恐怕也还要是给此人三分薄面的——哪怕是,今日此人来这里的目的,并不单纯。
就在皇甫浩博看到高句丽大诚君第一眼的时候,同样的,他的目光也没有放过,此时那停留在大厅正中的一大堆豪华的礼盒。如果皇甫浩博猜测的不错的话,这些礼盒里面装着的,应该是聘礼。
没错。怪不得此前大将军的面色会那么苦涩。看来恐怕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高句丽的大城君,竟然也会打起了箫璃的主意。
只不过嘛——皇甫浩博冷眼看了一眼坐在大厅正中的大城君,心头更是冷笑连连——若是别的事情,那都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如果,他真是想要打箫璃的主意的话,那绝对是连门儿都没有的!
打定主意之后,皇甫浩博突然开口对大将军笑道:“想不到大将军的人缘儿还真是广啊,居然连高句丽国的大城君,都成了府上的坐上宾!”
这一句话果然引得那大诚君面上一片惶恐,连忙起身迎到皇甫浩博的面前:“原来是武王爷,下臣在此有礼了。”
其实说起来,如果皇甫浩博对这位大诚君,在私下里已经做了一番功课的话,那么这位大诚君前来凌国上京城之前,自然也对凌国朝中的形式摸了一个底儿清。
而据他所掌握的情况,若是他真的想要在这里捞取一点什么好处的话,那么在这凌江城里,最好要低调一点。因为如果他在这里得罪了任何一个人的话,怕是都有可能成为他失败的关键。
而他要小心应对的人之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眼前的这位武王爷。因为据他所知,在当今皇上的诸位皇子之中。唯有武王爷皇甫浩博,这位当今皇后娘娘的嫡出二皇子,怕是这凌国最具实力的一位储君了。
皇甫浩博一见大城君此时面上的神情,心中便已经打定了几分主意。只见他俊颜含笑,拾步缓缓行至大诚君身前,然后冲他微微一笑,道:“大诚君本是我凌国之上宾,如今更是大将军府上的贵客,所以,还请大诚君不必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