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节(2 / 2)

皇后起居注 华飞白 4687 字 10天前

************

临近朱祐樘生辰时,玉米已经将要成熟了。尽管并未到完全成熟的时候,张清皎依然决定,每块田地采收一部分,作为他的生辰庆贺礼。当然,为了给他惊喜,她并没有事先告诉他,而是在他生辰的前一天亲自带着两个孩子去掰玉米。

于是,一众宫人簇拥着皇后娘娘,目睹着她亲自动手,将那奇形怪状的“玉米棒子”掰下来。朱厚照和朱秀荣也有心想掰,但一则身高不够,二则力气不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家娘一个一个地掰下来。

见两个小家伙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望着自己,目光中皆是毫无掩饰的羡慕,张清皎心里颇为不忍,便让宫人先将玉米掰松了,再将他们抱起来继续掰。兄妹俩终于能够亲手掰玉米了,脸上都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不多时,母子三人便掰了二十来个玉米。宫人将玉米归置到篮子里,沉甸甸地扛回了坤宁宫。趁着朱祐樘还在乾清宫处理政务,张清皎带着两个孩子将玉米剥了苞叶,露出里头金灿灿的果实来。

朱厚照和朱秀荣赶紧拿出小册子涂鸦,他们还没见过天生排列得这么整齐的果实呢,一颗一颗紧紧地凑在一起,瞧着很是漂亮。“娘,这玉米该怎么吃呀?明天就是爹的生辰,娘要做给大家一起吃?还是咱们自己吃?”

“才这么些玉米,够几个人吃的?”张清皎勾起唇角,“况且,谁都不曾吃过,也并不是谁都敢吃。所以,明儿晚上咱们一家人尝尝味道就足够了。”终于能用玉米来扩充食谱了,玉米排骨汤、玉米饼、豌豆玉米等等,都是极为常见的做法,做起来也不难。

“嗯,嗯,我们试着觉得好吃,再给曾祖母和祖母尝尝。”朱厚照连连点头。

玉米粒硬,老人恐怕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张清皎暗自想着,而且玉米是粗粮,恐怕吃惯了精细之物的人都会有些吃不惯。如今的人们可没有甚么吃粗粮才健康的想法,□□粮细粮对他们而言才符合身份地位。当然,有她在,必定要将玉米列为坤宁宫的常用食物。至于其他人爱不爱吃,便随他们的选择了。

到得第二日,中午照旧给朱祐樘举办了生辰宴席。他的万寿节素来不大办,只是让皇亲国戚们都进宫来赴宴,再给京中的官员些许赏赐罢了。宴席结束后,晚膳便是一家五口独自在坤宁宫用,每年张清皎都会为他下厨,今年亦不例外。

这一回,令朱祐樘颇有些意外的是,张清皎带着朱厚照和朱秀荣在庑房里忙碌了许久。母子三人都不许他去看,更不许他去帮忙,他便只得抱着朱厚炜在坤宁宫里等着。等到菜肴都做好了,陆陆续续端了上来,他才发现好几道菜肴里都有金灿灿的玉米粒,不由得怔了怔,笑道:“卿卿……这是甚么时候去摘的?竟不曾告诉过我。”

张清皎抿唇笑道:“这不是为了给你惊喜么?来,尝尝咱们亲手种的玉米,这可是我们送给你的生辰礼物。”因着并不是完全成熟才采摘,这些玉米都很嫩,脆生生的,口感应该不错。

在爱妻儿女殷切的目光中,朱祐樘尝了尝玉米粒。不得不说,这种粮食的香气比稻米与麦子更为浓郁,吃起来甘甜,味道确实不错。他勾起唇角,给爱妻儿女都夹了些:“你们也都尝尝。”

“爹,好吃吗?”顾不上品尝,朱厚照赶紧问。

“好吃。”朱祐樘颔首道。

作者有话要说:  日夜颠倒啊,_(:3∠)_

第二更,么么哒

第434章 推广玉米

皇帝陛下金口玉言, 断定这种叫“玉米”的新粮种味道不错, 御马监上下顿时一片喜气洋洋。王献立即带着人守在皇庄, 等候了数日,终于等到春玉米彻底成熟。而在此期间,冬麦已经收获,先前留下的部分玉米种子也撒进了已施肥的麦田里。

新收获的玉米脱粒后, 立即称重计量,计量的结果令所有人都无比震惊——春玉米栽种时, 用的并非是皇庄中的上等田与中等田, 因为那些田里都栽种着麦子。因此, 王献便只让老农开垦几亩下等田与山地来种这种新粮。但饶是如此, 无论是山地还是下等田, 亩产都远远超过了上等田的冬麦。

王献几乎是狂喜,立时便回宫禀报帝后:“万岁爷,娘娘, 那玉米的亩产竟然高于上等田冬麦至少两成!”自从他开始打理皇庄,对田地亩产的了解便几乎与户部官员无异。户部算亩产,一般都以一年为期。换而言之,若是这块田地一年两熟,便是两熟合计亩产,由此才能算出该纳多少粮。

按户部的规矩来算亩产, 北直隶的上等田便是丰年也顶多只收获三石,遇上灾年就只有两石有余。若换成市斤,便是丰年产四百斤左右, 灾年则只有三百斤左右。但这是一年种了麦子又种粟米或豆子之后合计的亩产,实际上丰年收获麦子亩产只有两百多斤,灾年就更不必说了。当然,这与南方江浙湖广那些鱼米之乡的亩产不能比。那些地方的上等田一次收获粮食至少可达三百余斤。

可这玉米不过是种在下等田和山地里,竟然最低的收获都有两百五十斤左右!侍弄得最好的一位老农负责下等田,竟然收获了三百余斤,足可媲美江浙湖广的上等田了!

这意味着甚么?这意味着皇庄里所有的山地与下等田都可以当做上等田来算!要知道,无论是从皇庄还是国朝所有田地来算,下等田与山地才是最多的,上等田顶多也只占其中的两成左右,中等田不过三成,下等田有五成!更不必说还有无数尚未开垦的山地也能够种这种新粮!!

朱祐樘这些日子一直在看户部交上来的历年田亩粮税的折子,自然知道他为何如此狂喜。他此刻也已经被这玉米的高产惊呆了:“若是在山地与下等田里都种这玉米,粮产至少多两倍……”两倍的粮食,可以令多少百姓填饱肚子?可以养活多少人?!便是遇上旱灾也不必惧怕,只是水灾的时候须得注意着些。

“这只是咱们第一次栽种,对玉米尚且不够熟悉,指不定以后还能发现更多提高产量的法子。”张清皎倒是比他们淡定多了。就连以她贫乏的农业知识都知道,后世无论是麦子、稻子、玉米,亩产量都高得可怕,没有一千斤都不好意思见人。当然,那是科学改良了粮种之后的结果。但只要积累经验,就一定能不断发现提升亩产的关键,自然能提高粮食产量。而且,玉米只是高产粮食的一种,还有红薯、土豆在后头虎视眈眈呢。

朱祐樘不由得看了她一眼,激荡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卿卿说得是,这才种了第一年,往后说不得还会有所发现。王献,这半年招揽了多少善于农事之人?暂时将他们都养在皇庄里,让他们试一试,是否还能提升玉米的亩产。上等冬麦田里不是刚种下不少玉米么?”

“回禀万岁爷,精通农事且粗通文字者实在是太少了,老奴只寻见了三人。不过他们三人都对玉米极为感兴趣,最近都蹲在玉米田里。”王献回道,“这回负责种玉米田的老农也很有一两人经验丰富,老奴索性让他们继续负责照看玉米田。娘娘先前提到的‘观察日志’帮了大忙,这次就照着之前亩产最高的玉米田来侍弄。”

“若不是如今已经入秋,天候转冷了,说不得还能再种一回。”朱祐樘轻叹,“不过,北直隶不能种,江南或者两广定然能种。这回收获的玉米种子,不能仅仅只在皇庄里种,也须得让江浙与两广试种。”如此高产的粮种必须尽快推广,他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地方的百姓因着粮食歉收而饿肚子。

张清皎沉吟片刻:“那便留下小半种子,剩下的种子交给其他地区试种。不仅是江浙与两广,就连土地贫瘠之地也须得试种一二。如此才能更准确地衡量玉米在各地的亩产。此外,便是为了种玉米,也绝不能过度开垦山地,不然有失天和。”耕地固然重要,林地也很重要,只要引入高产粮食作物,就不必过度开垦耕地了。

朱祐樘自然赞同,于是立即带着王献去乾清宫,将内阁唤了过来。

徐溥等人听说这新粮种的亩产量后,本能地反应便是难以置信。王献索性领着他们去皇庄走了一遭,给他们瞧瞧粮仓里面黄灿灿的玉米粒,再让他们看看玉米田里可喜的长势。五位阁老并六部尚书在皇庄里盘桓了整整一天,不得不相信那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产量。

尽管他们都是科举出仕,许多人从未当过地方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农事一窍不通。相反,他们不仅略通农事,更对赋税、人口等都格外敏感。这种新粮种的出现所带来的好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玉米的味道如何?”素来爽直的王恕问。

王献思索片刻:皇后娘娘在万岁爷生辰时以玉米做了菜肴,万岁爷金口玉言认定玉米的滋味不错。可皇后娘娘究竟是怎么做的,他们这些伺候的人竟是一点也不知道。于是,他只能默默地让人煮了玉米粒给这几位重臣品尝。

幸而玉米粒煮了之后脆生生的,便是年逾八十岁的王恕也能尝尝滋味嚼上一嚼。七十来岁的徐溥等人更不必说,品尝得格外仔细。年纪最轻的李东阳和谢迁目光微微一亮,倒是颇喜欢这种口感与浓郁的香气。

“不错,不错……”阁老们并六部尚书交口称赞。虽说不太适合老人,但颇为清甜,应该有不少人愿意尝试。

再回乾清宫,众人便开始讨论该如何推广。最合适的法子,就是从各承宣布政使司里选出一两位精于农事的知府,按照皇庄提供的种植之法,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山地各种一亩。等到收获之后,都晒干了,赶紧送到京城来,由户部亲自称量计重。

朱祐樘点了点头:“只可惜如今已经快要仲秋了,只能等到明年再让他们种。不必耽误农时,收了冬麦与早稻之后便可试种。此外,朕希望琼州府(海南)秋冬的时候先试种,看看是否可一年三熟。”

所有人自是认同,他们也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玉米的亩产是否还能提升。

临到告退的时候,户部尚书周经忽然问:“陛下,微臣可否取些玉米种子,命家人在故乡耕种?”他的故乡在山西太原府,若是玉米的产量当真如此惊人,他自然也希望能尽快在故乡推广开来。周家已是数代官宦,在当地颇有威望,由他家的田地先试种,届时不必吹灰之力便有许多人愿意主动耕种。

众臣对视一眼,心中也无不蠢蠢欲动。若是玉米确实高产,他们都愿意以自家的威望与信誉作保,令这种新粮能够尽快得到农人的信任。只是方才谁都没想到现在便询问皇帝陛下,却不想对此最为敏锐的户部尚书周经替所有人问出了口。

朱祐樘微微勾起唇角:“当然。若是诸位爱卿愿意,便都各取能播种四亩田的种子罢。”皇庄眼下的收获尽够了,就算不够,夏玉米还能再收获一回,定然能满足明年各承宣布政使司试种的需求。

既然皇帝陛下准许,诸位重臣便都向王献要了种子。首辅徐溥故乡在南直隶常州府,次辅刘健故乡在河南洛阳府,王恕故乡在陕西西安府,谢迁故乡在浙江绍兴府,李东阳自幼在京中长大,但祖籍是湖南长沙府。天南地北,有出自鱼米之乡者,也有相对贫瘠之地者。若是他们的威望能够令玉米尽快推广,自然再好不过。

这时,帝后一家种的玉米也该收获了。这回朱祐樘与张清皎没有亲自动手,而是笑盈盈地看着朱厚照雄赳赳气昂昂地领着一群叔叔与小舅舅张延龄前来帮忙。有皇兄皇嫂在场,朱祐梈等人自然不敢懒怠,何况这片玉米田也并不大,他们每人不过掰了十来二十个玉米便已经结束了。

既然帮了忙,张清皎自然不会让他们就这么离开,便差人将这些玉米送到了御膳房。御膳房绞尽脑汁,将玉米做成了菜肴与点心,送到了坤宁宫。

玉米原是粗粮,但胜在香味浓郁且稀罕。经过御膳房的精心烹制,不仅是张延龄,就连几位亲王都觉得味道极为不错。御膳房还将加入玉米熬制的汤羹与小点心进给了仁寿宫与慈寿宫,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品尝之后也觉得香气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