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1 / 2)

兵家大争 白塔zZ 2958 字 19天前

第九十八章 王位

四月二十,公孙策率兵回夏城,开始着手军制改革。

这次出征他深深的感受到了部队有些散乱,基础建制完备,但是缺乏中级组织结构。以前军队都是按部划分,出征时以部为单位,组建军一级单位。

这是为不久之后称王做准备,国家的雏形还没有固定,现在更改,难度要小于以后。以后政权越来越完备,紧紧绑在一起,想要更改军制,就要有挥刀出血的准备。

直到四月二十五,公孙策才将内部梳理好,在朝阳宫议事。

公孙厉首次出现在这种高级军事会议上,他坐在公孙策常坐的位置上,而公孙策则坐在他右首,公孙厉左首是手按腰间刀柄而立的韩振龙。

公孙策扫视殿中列坐的文武,除了上党郡的将军,其余各地能来的都来了。就连被扣在咸阳为质的李儒、董越等人都在。

“以前我们打仗,规模撑死几万人。各部建制分散,灵活多变,指挥起来很是称手。这次攻晋之战,晋阳两军规模达到了近惊人的五十万人!”

“以往的部曲制度虽然灵活,但在拼力量,拼组织力量的大会战中,部曲制度太过分散,最不适合于大军团决战!”

“所以我决心改革军制!军权的重要性众人皆知,所以改革军队建制,必须要果决,不能因为小部分人反对而拖延!你们各部的天兵依旧归你们指挥,但所属权要收归我有!”

公孙策面容严肃,不由扭头望向郭亮。

这次军制改革只是名义上收缴军权的最终归属权,损失最大的不是投靠公孙策的传承者,而是郭亮!

董卓手下五万西凉军,这以后都是郭亮的财产。这五万人整整占了河东军四成多!

郭亮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缓缓点头。

他很多朋友都在劝他不要赞同军制改革,因为这样一来公孙策将来对西凉军下手,可以说是师出有名,无人能挡。

“这次军制改革,只是将原来分散的部曲制再加上军卫两级。同时规定,一部两千人,并形成定制,方便调遣。而麾下天兵不足两千人的,相互拼组,以战功武力挑选领军校尉。”

“二至五部组建一军,军有封号,若有战功彪炳,功劳甚大的部,也可有封号。这就是领军校尉和封号校尉的区别,军中缺将军,则以封号校尉优先充任。”

“凡出征之时,七军为一卫,一卫军力在三万到七万之间。所以卫并不常设,平时领军的还是将军一级。现在说说以后的军队规划,有不同意见可提出讨论。”

公孙策虽然这样说,可郭亮不挑头,谁敢不满?而且现在就是乱世,卫哪能不设置?

“我河东军一共步骑十二万人,上党一郡就占去了一半。因上党郡可能随时都会爆发战争,所以那里设立两卫。北上党郡设置骁卫,统辖三个满编军。以高顺为骁卫大将军,赵云、李青云为骁卫将军。”

“南上党郡设置左卫,统辖三个满编军。以董卓为左卫大将军,牛辅、张济为左卫将军。另任命董卓为上党太守,可临阵辖制上党众军。”

“另外平阳郡设置武卫,统辖七军三万六千人。以公孙英为武卫大将军,郭亮、马超为武卫将军。”

“平阳郡施行军屯,来年再说开发问题。”

“河东郡设置右卫,统辖五军两万八千人,由我亲自统率。张辽、谢艾为右卫将军。另设置南北宿卫军,以曹性为北宫将军,成廉为南宫将军,分别统辖千人。”

以后河东军重心将会移到上党地区,同时采取精兵在内的策略。公孙策在平阳郡安置的七军,都是战力不强,平均三流中等的部队。

不要以为三流中等很弱,三流之下还有末流,末流末等天兵,单挑群战都能打败训练三个月的普通军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人是可以杀死天兵的!

而河东军的右卫,人数在四卫之中最少,但平均都是二流末等。宿卫军更是精锐,都是二流中等和二流上等的精锐。

至于诸卫统辖下的军,有的军有封号,这些都是随公孙策一路杀出来的大军。而新组建的军则没有封号,只有番号,诸如武卫第一军之类的,统军将军只是中郎将,也没有封号。

全部军队规划完毕后,开始商讨建国事宜,建国后的政体是三省六部,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独立于王权之外的机构或体制。

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户部、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王权。

这个制度一能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又能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就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神州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从隋唐开始,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传承者一系大多支持使用现代官制,但公孙策认为河东民少,没必要设置太复杂的官制。而且太多的官员,不仅增加国库支出,还会形成做事相互推卸的恶劣风气。

“现在百废待兴,一切从简。太多的冗官只会拖累我们的效率,再说我连中央二十四司的官员都凑不齐,更别说多有空缺各地县令!”

公孙策说着也有些无奈,民众中有前朝官僚,可都在奴营劳作。用这些人,别说他,就连麾下传承者都无法安心。

他现在急需大量可靠的儒家英灵,这些英灵复活后并不是一个人!他们和神将一样,也有自己的天兵。不过他们的天兵传承的不是战魂,而是书魂。专门用来培养儒家弟子之用,一旦融合,就是一名合格的小官吏。

比如陈宫手下那一百天兵,名义上是天兵,实际上就是陈宫的外室弟子。现在干的工作都是内政性质,如果干得好,利国利民的话,这些天兵就能突破,成为陈宫一样的存在。

叫他们天兵有些不妥,更为妥当的称呼是儒家学子。

根据陈宫所言,只有儒家名士才能招收儒家学子。数量根据名士的才能和后世信仰加持有着很大关联。

名士上面还有大儒,大儒可以一次招收五百以上的儒家学子。除了儒家,还有法家、墨家以及杂家。这些都是可以招募学子的存在,可惜公孙策只认识一个法家李斯。

“五月初一,河东将会颁发求贤令和举贤令,你们回去后多多注意自己防区内,有没有隐士之类的大能。”

“喏!”众将起身抱拳齐呼。

公孙策脸上并不好看,让武将找他们的死对头文臣来效力,这事怎么看,他都觉得很别扭。

等众将坐下,公孙策继续说道:“国家政体讨论完了,现在说说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国号,到底要选哪一个。你们谁有好的建议,可以说说。”

国号事关重大,谁敢妄加非议。这是他们公孙家的事情,外人指手画脚纯粹就是活腻歪了。